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复明
吴三桂为什么反清复明
明末清初,朝代交替,吴三桂深知自己正陷于两难境地,当时崇祯帝已被李自成威逼,于景山自缢,而自己的父亲也幽禁于李自成手中,无论是出于什么考量,归顺大顺军都是吴三桂的第一选择。
吴三桂反清复明
然而当吴三桂意气之下斩杀李自成派来劝降的使者,并口出狂言称:“李贼自送头来。”这一招算是自断退路了。尽管如此吴三桂仍无心降清,满怀着侥幸心理,计划着向老对头满清族伸出橄榄枝,望借兵助其平定李自成势力。然而吴三桂没想到的是,他向清军搬救兵,这一搬就将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了北京,从此再无退路。
可能你会疑问,吴三桂身为明朝将领,拥兵十几万,对付李自成难道还怕力不从心吗?何必引狼入室,令自己再陷囹圄呢?其实当初吴三桂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明朝已是将倾大厦,关外又是满清铁骑虎视眈眈,若是吴三桂倾其兵力与李自成对抗,必定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只能暂且投降清兵,借其兵力一举歼灭李自成势力,按照关外少数民族的侵略路数,清军多半入驻中原后抢夺一番后,便会回到自己的领地,留下慌乱的中原腹地,到时吴三桂便能自立为王了。
然而吴三桂千算万算算错了多尔衮的野心,满清族远居关外,不仅仅是觊觎中原丰硕的物资这么简单,他想要的是鸠占鹊巢,成为中原正主,统一天下。
可见吴三桂起初并未有明确的降清意图,他只是想借兵对抗李自成,以解心中怨气,了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吴三桂在清王朝建立,始终心怀狼子野心,意欲反清复明了。
吴三桂是被封为什么王
吴三桂在明末清初之际,先后奉主于明清两个朝代,其政治地位极为尴尬,明朝时期曾是明末唯一一支精锐部队的统帅,却没能保住明朝百年基业,后引清兵入关,为清王朝建立也算立下功劳,却拥兵自重,割据为王。因此吴三桂对于两个朝代来说皆是矛盾人物,历史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有趣的是,吴三桂虽为两朝臣子,但在其立功时皆受封为平西王,可见吴三桂在明清交替之时所处的地位之高,在抓获南明永历帝后,晋升为平西亲王。
吴三桂受封平西王
具体受封过程如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进军北京,长驱直入,连破大同、真定,崇祯皇帝恐京师难保,随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退兵宁远,班师回京,并启用其父吴襄提督京营。平西王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帝,可见崇祯对吴三桂极为重视,也可以说吴三桂手上的兵力是落败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帝将生家性命全当赌注压在吴三桂身上。
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后,吴三桂一怒之下投降清军,做为清军入关的马前蹄,成为其入主中原的最大助力,清军封其为平西王。
康熙元年,吴三桂进军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并将其于昆明杀害。同年,清王朝晋封其为平西亲王。之后吴三桂拥兵自重,割据云南一带,成为大清王朝的心腹之患。
1678年3月,吴三桂于衡阳称帝,建国大周,不久因病去世。
吴三桂檄文具体讲了什么
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时向清廷公开宣战,发布了反清檄文,虽文辞慷慨激昂,义愤填膺,但终归是在明亡清盛的时局下,显得此番作为苍白无力。
吴三桂檄文
文中大致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吴三桂在檄文开篇论述其引清兵入关的来龙去脉,极力撇清他与清军的勾结关系,解脱罪责,文中写道当年吴三桂陷入李自成起义,明朝基业崩塌的两难处境,而其自身又无为前朝报仇的实力,在如此逆境之下,不得已向清军搬师救亡,肃清李自成叛军势力,为崇祯帝复仇雪恨。情非得已之下,也算情有可原。
其二,吴三桂转移事件重心,强调清军入主中原实为背弃盟约、乘虚而入之行,解释引清军入关的行为并非叛国之举,而是清军趁其忙于讨伐叛军之机,窃取明朝政权,是不折不扣的窃国大盗,将自身的错误缩小到“抱薪救火”的失误而已。
其三,檄文结尾将其前面积蓄的民族情怀爆发,将民众愤怒激发到最高点,挑动民众的反清情绪,极力宣扬他的“反清活动“是抱着救国图存、推翻暴政的目的,是顺应天势的正义之举。
吴三桂发动的反清叛乱引起不少民众的响应,但仍为少数,且大部分都是吴三桂管辖之下的云南百姓,中原大部分百姓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见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稳定民心,大局已定。吴三桂计划驱除满人,建立大统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直到六十七岁抱病而终,他也只是过了一回当上大周皇帝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