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要杀忠臣于谦
- 下一篇:庞德揭秘武力有多高
吴国大将太史慈使用什么厉害武器
太史慈武器
太史慈作为吴国的一名大将,他的武力十分高超。太史慈武器就是一把弓箭,在太史慈手中射出的弓箭一般都没有失误,他射哪中哪,所以说太史慈可以把他的武器运用的十分灵活,也体现出了太史慈本领的高强。
《新三国》太史慈剧照
历史记载太史慈武器的次数不多,但《三国演义》其中一节内容详细记载了太史慈使用武器的情节,在太史慈陪同孙策前去征讨麻保贼时,突然站在楼上的一个贼就大声辱骂孙策的军队,与此同时,这个贼的手挽在一旁的柱子上,站在下面的太史慈听到了此番话语,心里很不爽,很快就拿出了他身上所带的弓箭,在瞄准了这个贼后,太史慈便朝着这个方向射去。
射箭术可是太史慈的独门绝艺,果然,他一箭就射中柱子上,这可并不意味着太史慈没有射中,这一射把这个贼的手掌牢牢的钉在了柱子上,在场的人都对太史慈的武器惊叹不已。这便是唯一记载太史慈使用武器的场景。通过这个故事,便可以对太史慈武器有进一步的了解。太史慈的武器就是这简单的一把弓箭,别看弓箭在当时的军队里很常见,可却没有几个人能把弓箭发挥到最佳,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瞄准射击方向,一次射中目标。
但太史慈就可以,他可以确定自己的射击目标并且一次成功。太史慈武器看起来虽然普通,但在太史慈的手中却可以发挥出它的最大威力。关于太史慈武器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他的武器是双戟,他使用双戟也非常得心应手,甚至比他使用弓箭更加得心应手,在众多影视剧中,双戟也成了太史慈的标志。
太史慈名言
太史慈死时,正值壮年,享年四十有一岁,临终前十分感慨,曾留下千古名言,感慨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太史慈剧照
这句名言作为他的人生写照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太史慈出生在东汉末期,当时民不聊生,汉室帝王昏聩,大权落于外戚和宦官,造成国力不断衰弱,国土不断缩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朝不保夕,朝野之中再无忠臣,民间百姓饥不饱腹。各方有义之士揭竿而起,美其名曰讨伐汉室昏君,但其中不乏董卓之类,趁热圈地捞权,实际只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太史慈的成长,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乱世之中,有英雄、也有枭雄,更有小人。如何寻找明君,如何选择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品质。太史慈本身在汉朝为小官,但为了为民除害却得罪了地方势力,以致于官没法继续。后因缘机遇效忠刘繇,但刘繇并不是一个良主,他不是太史慈的伯乐,提供不了一个好的平台给太史慈,也无法识别出太史慈的独特优势。
在与吴国孙策的几次交手中,孙策爱惜人才,数次招降于太史慈,最终太史慈终于决定舍弃刘繇,追随着他的伯乐—孙策而去,从此太史慈便成为了孙吴的一大武将,为吴国立下了不少战功,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依旧十分看重太史慈,太史策可谓一生选对了主公,便手提弓箭立下了一世的功劳。
但天不假年,时光不等人,上天过早的收回了太史慈的性命,让吴国损失了一大猛将。
太史慈和张辽
太史慈和张辽,他们是合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错综复杂的关系,接下来在此仔细剖析了解一下。
张辽
先从两人的相同之处谈起,太史慈和张辽,他们都是武将出身,怀有一身的抱负,武力指数较强,太史慈善于骑射,弓箭之术算是使得炉火纯青,适合远战。张辽的兵器是月牙戟,使用纯熟,是他最为擅长的武器,但适合近战不适合远战。其二,他们都曾经中途易主,太史慈初时投靠刘繇,后被孙策以武力和诚意降服,从此以后归服于吴国孙策麾下。而张辽亦是如此,在董卓时期,他最早的主公便是吕布,后因董卓、吕布战死,投奔曹操,成为魏国中的大将军,武力指数极高,可与许褚一较高下,并且屡立军功。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人不同之处,前面已说太史慈适合擅长武器的原因适合远战,但近身肉搏却是差强人意的,这种将领的局限性太大,再加上吴国孙策早亡,内乱过一阵子,后由孙权接任,太史慈虽然是吴国数一数二的将领,但比起其他两国的大将还是逊色不少的。反观张辽,武器为月牙戟,两军对垒时便能够占有不少先机,且张辽军功赫赫,尤其在对抗东吴时,张辽总能大破吴国的进攻,孙权在位时尤其忌惮张辽,觉得军中无人能够制衡张辽。
另外,在野史中,曾有人书写太史慈是死于张辽之手,这纯属无稽之谈,正史中张辽并没有杀害太史慈,太史慈死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