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物流顽症(二):“退化的”零售业待规范
时间:2016-10-02 来源:发票查询
商务部: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探讨零供矛盾的解决之道
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关注如何破解物流顽症。5月12日,我们曾经播出一期关于超市进场费的节目,商务部就此表态说,确实注意到进场费问题对于市场价格,特别是对服装、百货等商品市场价格存在影响,目前正与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并正在起草《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供销合同规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自2006年,商务部已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框架在规范零供双方市场行为中作出了努力。最近,商务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共同调研这个问题。他说:“正在起草叫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的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购销合同的规范,这样两个文件。我们也委托商业联合会和连锁经营协会,对于这项政策进行有关的调研,听取行业的意见。因为这项政策关乎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的行为,也关系到政府以什么样一个视角切入到管理市场的角度之中,所以我们也正在文件的征求意见过程之中。”
就在两个规范文件的起草过程中,5月17日,21世纪农商论坛,5月18日中国安全农产流通模式创新论坛相继召开,各路专家共同关注环节多,链条长,矛盾突出的物流顽症,探讨“零供矛盾”的解决之道。在会上,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主任张育林。她说:“我觉得供应商和零售商这方面,还是应该,既然有一些政府的调解。怎么样就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为流通服务业,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能够在一些产业政策上,宏观环境上给它比较好的环境,我觉得这才是治本的良策。
太原美特好超市:今年进场费上调10%
在5月12日的节目《进场费:一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播出之后,山西省代理商联合会的成员联系到了我们。联合会的秘书长孙国强告诉我们,往年这个时候,代理商们和超市的新合同早就签完了,而今年早已过了续签合同的时候,很多会员们还迟迟没有跟太原市的美特好超市签订新一年的合同。孙国强说:“每年都在续签,但是今年突出一点
今年美特好和所有供应商谈的一点,综合费率要上调10%以上。”
孙国强告诉我们,有二百多家代理商向他反映,今年美特好超市单方面提出,对代理商收的综合费率要涨十个点,甚至更高。一个多月以来,代理商联合会召开了会议,并给美特好超市的负责人发去了要求面谈的函,但是美特好的高层始终对此没有任何回应。孙国强每天都会给联合会的会员们打电话,询问他们与超市协议的进展。孙国强担心地说:“返点涨到35个点。很多供货商生意没法做,恐怕只能清户了。”
孙国强告诉我们,美特好超市对这些代理商提出,超市收取的综合毛利,要达到产品零售价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五十,这大大挤压了代理商们的生存空间,代理商们对此是一肚子苦水。但是,在记者联系了多名代理商之后,最终只有两位同意以这种方式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们说,此前,曾经对媒体抱怨过美特好费用涨的太高的代理商已经遭到了清场。而且即便打算要退出美特好的代理商们,也仍有大量的存货和货款压在美特好手中。对于苛刻的条件,所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一位姓张的代理商说:“要是前台它的商品毛利不变的话,后台毛利增长十几个点。后台毛利加起来将近30个点。30个点以外就是像新店开业费,是不计入费率,最近开店开得比较多,所以这个费用也比较高。”而一位姓李的代理商说:“超市说给出你们方案,你们自己考虑,考虑清了过来谈,考虑不清就放一句话,清场。”
代理商们告诉我们,美特好是他们不能放弃的一个卖场。美特好是太原本土的一家连锁超市,有十三家大型综合超市,还有不少小的社区店,遍布太原市的重要地段和社区。而其他国际国内的大型综合超市,在太原市的连锁规模却不如美特好,北京华联在当地只有几家大型综合超市,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太原也只有一家门店,。虽然十个点的费用涨幅对多数代理商来说直接意味着亏损。但是,大多数太原市的代理商们却根本不敢贸然选择退出美特好。
孙国强说这是因为:“美特好一家做的特别大,其他家都和他无法抗衡。举个例子就是说,一家代理商企业销售规模 每年销售任务应该说美特好超市能完成50%,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想拿到一个品牌的代理权或者要想维系代理权往下延续,如果美特好不做,就今年就完不成任务,所以他舍弃不了。”代理商李女士说:“美特好占我们整体总销售的60%,因为店多,销量也还行,主要是店多。”代理商张先生则强调:“如果不进完不成厂家完成的销量。离开这家卖场,销售差一半。”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超市里出售的全国统一定价的大品牌商品,想在局部地区进行调价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零售价是固定的,代理商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超市大幅增高费用,代理商每卖一件产品都会亏损。代理商李女士说:“涨价是不允许我们随便涨价的。因为他有个全国一个统一零售价,你不可能就是你山西太原高出其他城市。”孙国强强调:“现在我的会员已经反映,已经有不做,厂家全国统一价格,大品牌,全国统一价格,调不了价格,美特好要求强行必须要涨,那没办法退场。”
对于一些小品牌以及价格浮动比较灵活的产品,经销商们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把超市收的费用加到成本里来,来保证自己不亏损。这位供货商告诉我们,美特好提出的新合同中,要求供货商给它留出的综合毛利涨了十五个点,达到了五十个点。也就是说,超市在前台赚取的差价利润和从经销商一方收取的费用,加起来要占到产品零售价的一半。如此之高的费用,代理商说他们只能通过加高最终零售价来消化。张先生强调:“今年大大提高综合的毛利,涨了大约15个点左右。”
这位经销商给我们算了笔账,表面上看来美特好超市的综合毛利加了十五个点,但是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价格的涨幅会超过十五个点。美特好超市原先收取的综合毛利是35个点,那么经销商在给超市交完费用后拿到三十个点,厂商拿到剩下的35个点,假设一个十元钱的商品,厂商、经销商和超市分别赚走3.5元 3元 3.5元。如果超市的综合毛利由35个点增长到50个点,那么即便厂商和经销商的绝对毛利不变,仍然赚取3.5元和3元。但是,按照合同,超市要拿走百分之五十的综合毛利,相当于厂商和经销商的收入之和,总共6.5元,这时产品的售价已经从10元变成了13元。张先生说:“美特好的综合毛利调整以后,在厂方价钱不变,供应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它的零售价就到了13块钱。”
进场费为何年年高?
超市的综合费率上调10%,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在经过厂商、经销商和超市三道利益关口之后,最终的结果是商品售价上涨了30%。这个结果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销商而言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结果。我们看到美特好超市在当地占有渠道的优势,和经销商谈不拢的结果就是产品清场。这让经销商敢怒不敢言。美特好超市为什么一定要加价呢?接着来看调查。
那么美特好超市是否真的像代理商们说的那样,今年的综合费率要增加十个百分点呢?记者以新进场的保健茶饮品代理商的身份,来到了美特好超市的采购部门。向一位采购了解进场的条件:“进店费用是一店两万。还有新品一个一千五,一个店一千五,一个单品。我们家一共13家大店。今年返点要涨10.5点。都涨到35%。”
这位采购人员所说的35个点,只是对经销商收取的费用,还不包括超市从进价到最终零售价赚取的前台毛利。一些经销商说,按照今年的合同,一些保健品和冲调饮品,加上前台毛利,美特好要赚取此类产品最终零售价的百分之四十五到五十。对此他解释说:“因为进价和售价之间的毛利,我也给你签在合同里,我们要的毛利高。”
孙国强告诉我们,快两个月过去了,目前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经销商与厂商签订了新合同,其他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在观望,谈判,几乎每天都要接到美特好的催促,但是美特好对条款的涨幅始终没有丝毫的让步,对费用上涨的原因也没有任何的解释。孙国强担心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签订了这个协议,太原市的其他超市可能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情况也曾经发生过。他介绍:“2005年的时候美特好第一次提出综合费率上涨六个点的时候,我和其他超市,另外一个综合超市的总经理沟通过这个事,他说如果美特好涨的这个费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涨。因为他举了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给美特好也供货,给我这儿也供货,我这儿是四个点,他那儿十个点,造成美特好有充足的子弹来搞促销,搞活动,作为他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这样一来美特好一旦落实这个以后,可以说太原市所有大型超市纷纷效仿,纷纷推出类似的政策。”
而很多的经销商则认为,对美特好在规模逐步扩大之后,对供应商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代理商李女士说:“在你刚刚一个店两个店的时候,我们是很好公平合作的,当你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你这样去对代理商,很不公平,店大欺客。”
带着经销商们的疑虑,记者再次来到了美特好的总部,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董事长储德群出差了。我们随即拨通了储德群的电话,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记者:如果是非得要签这个合同的话,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可能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式来继续跟您维持合作,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储德群:实际上涨价的话,我也卖不动,他也卖不动。
记者:但是他有一些人,可能他不涨价的话,他毛利的空间也就没有了。
储德群:对,这样的话你就退出就好了。我因为原来我们美特好没有物流,没有建过物流中心,从当地供应商、批发商、二道贩子进货我们今年要增加50家店,我们建了物流中心。现在我们想自己直接从厂家进货。
而许多代理商认为,美特好给出的想让供货商大量退场的理由并不成立,由于几千种商品长期依靠经销商供货,超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几百种产品建立起物流体系,辞退大量的代理商。陈立平强调:“超市这么多商品,通常几万个品种,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个非常完善采购体系,建立一个物流体系,我觉得这是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实现。”
专家告诉我们,在目前只要出租货架就可以收取进场费赚钱的状况下,企业对自己的商品周转效率并不关心,周转速度慢了,每一批商品要加上比较高的毛利才能实现利润。陈立平介绍:“经营成本在上升,而商品周转不起来,这一点我觉得是咱们国家超市当中一个普遍现象。商品完全周转不起来,周转不起来以后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成本上升,所以成本上升这个结果就会导致超市开始崇拜,以毛利率崇拜毛利率。”
滕斌圣介绍:“沃尔玛的周转率一年七次,也就是说每一个东西卖,它的利润率是百分之零点几,加价,但是资金一年周转七次,然后一年才能够有3%的利润,而国内企业一个东西平均一年才可以卖掉,你就是,这一个东西你就要加价百分之几,你才可以有足够的利润率。”
在我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存在着一些当地的超市品牌市场份额很高,甚至有些形成了垄断的情况。这与一些地方对当地企业施行保护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在部分二三线城市,一些当地的超市形成了很强的连锁规模,占据了当地的零售渠道资源之后,当地的供货商也不得不通过这些超市系统来经销自己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也大大地减少了。
专家建议,为了保护一个地区零售生态的平衡,应该通过一些立法的措施,防止大规模的零售店的过度发展,进而利用自己的渠道资源对供货商滥用优势地位。
陈立平介绍:“大型店一大了以后必然要行使优势地位,同时也滥用优势地位。所以这里边当中各个国家在大型店当中推出很多法律,像日本过去大店法,大店法虽然废止以后,又用选址法来替代它,美国没有直接干预大店法这样的法律,但是各州县有大量的法律,像城市规划法,等等来限制大型店的发展。法国的非常情况突出,法国家乐福的国际化就是因为当地法律本身来限制家乐福这种大型店在法国的发展。”
为什么一袋奶粉国外超市卖价比国内便宜一半
在经销商和超市的博弈中,经销商总是相对弱势,为了换取销售渠道不得不忍气吞声。但让步总是有限度的,否则要么涨价、要么清场。那么怎么办呢?
他叫余良辉,是浙江浪莎控股集团的营销总监,主要负责国内市场业务。他告诉我们,目前,浪莎集团在国内市场上都是与各省区的代理商进行合作,从2005年开始,浪莎集团就已经停止了与国内连锁超市直接供货的业务。余良辉说:“大卖场这一块也是涉及到费用相对来讲比较高,
店庆费、进场费、还有物损费,这些都涉及到比较高,像物损费这一块的话,它可能需要几个点,好几个点,三个点、五个点,这些状况都会存在的。那这个东西的话,本身可能是由于它自己卖场所造成的管理不善等等方面原因,这些的话都会摊到我们的供应商的身上来。”
而除了这些能叫得上来名目的各项费用之外,更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余良辉说:“隐性的费用可能跟客勤这一块,平时跟采购或者其他方面沟通,或者为了便于结款,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能都会比较大,所以说我们还是最终放弃这一块。”
也就是在与国内超市停止直接合作的2005年,浪莎集团开始尝试与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Pri-mark等国际连锁超市零售商合作。翁荣弟说:“他是没有什么进场费,像沃尔玛,他们没有那么多费用,没有那么多隐性费用。”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现代连锁超市对所卖商品都是自己采购,主要是采取包购包销的方式,不存在收取进场费的问题,而这也是国内外现代连锁零售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翁荣弟解释说:“国内的商超是这样的,不保证你的销售额的,是卖掉之后再结款,像出口的话,五万,十万的,卖不掉跟浪莎是不搭界的,但在国内是以实际销售来结款的。”
与国内的连锁零售业不同,国外大型连锁超市依靠先进的采购技术和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从世界各地以最低成本采购各类商品,然后靠赚取差价获得合理利润。
浪莎控股集团国际代理部部长李玉英说:“他们一般就是样品先过来询盘,配套一些资料,电子版,先是样本询盘,竞价,对比一些价格,包括验厂的要求,全部配套资料过来,如果价格合理,开始订单操作。”
李玉英在浪莎集团专门负责开拓国际市场的业务。她告诉我们,在与这些国际连锁超市合作的时候,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过程。李玉英介绍:“社会责任验厂,环境验厂,质量验厂,这些验厂的硬件条件,我们是要达到的。他们会派人来看,会有第三方验厂,有一次验厂、二次验厂通过,多少分支机构,多少分支需要重验。验货的时候,全堆好,一排排,指定不规则,这一项,那一项,按照比例来抽查。”
严把质量关、确定好合作对象之后,这些国际零售巨头们就开始下单、大批量采购。由于他们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赚取差价,所以大批量采购,成为他们获取利润最主要的杀手锏。
翁荣弟介绍:“五个货柜,十个货柜,他的量还是蛮大的,大的货柜是两到三万打,一般的话,五万到十万打, 几十万打的也有,是我们国内的模式采购量的五倍到十倍。”
由于数量较大,再加上出口退税的因素,这样就使国外零售巨头们在采购价格上就领占先机。翁荣弟说这几乎可以带来5到10个点的利润空间。
除此之外,回款的方式与速度也是国外零售巨头低价采购的法宝之一。翁荣弟解释:“如果国外和国内这种回款速度不一样,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肯定也不一样,最起码是五个点以内是有的。”
在国内,连锁超市一般会在销售完商品之后再给供货商结款,这样会占据供货商很大一部分资金量,而国外连锁超市由于采取包购包销的采购方式,一般都会在承诺的期限内准时结款。翁荣弟说:“国外据我了解,供应商把货送到超市的时候,马上金融机构马上就会配套上来,会马上把钱兑给你。中国没有这个供应链,全部由供应商来承担。生意做得越大,资金压力越大,银行又跟不上,所以呢有些时候是望而却步吧。”
翁荣弟告诉我们,把出口退税、大批量采购、回款方式等综合因素考虑在内,就使国内外在采购价格上相差至少15%以上。
除了直接和生产厂家直接合作之外,国外连锁零售商们还有另外一种采购方式,通过和国内外的外贸公司的代理商一起合作。他叫华东,在浙江义乌做了7年的外贸进出口生意,主要负责为德国的外贸公司提供各种日用品,然后再由德国的外贸公司向德国的“阿迪”等许多大型连锁超市供货。华东告诉我们,不管是他的公司还是德国的外贸公司都是德国大型连锁超市在全球采购体系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链条。他介绍:“他本身如果要采购,要组建一个采购团队也需要这么大一个开支,那么现在他不需要这么大的一个开支,他只是把原来他自己应该付的这部分变成了利润,付给德国的进口商或者中国的贸易公司,那实际上对他的成本来说并没有增加。我们这边整个的人员的开支应该比德国要低一些,通过我们这边的团队去工厂里这样来控制质量和交货期。”
华东告我们,他从义乌为德国的外贸公司供货,利润率为5%—10%之间,其中包括包装费、贴牌费和运费,而德国贸易公司这一环节的净利润也只是在5%—10%之间,每个环节的加价率都不高,进入超市之后也没有任何的进场费。这是华东在上个月去德国的时候拍到的图片,我们看到一盒600克的雀巢奶粉在德国的超市中才卖5.85欧元。华东说:“600克的是5欧元,大概是52块钱。中国这个应该在八九十块钱。”
华东告诉我们,能够在德国买到比国内还便宜的产品,主要得益于德国大型连锁超市庞大的全球采购体系。华东说:“他采购一把花园的工具的时候,这个铁制品,原来是在中国买的,现在已经不在中国买了,现在是在越南买,越南买了铁的部件,为了节约仓储费和运输的成本,他只会在越南买铁的部件运到德国。他的木杆是从巴西买的,因为巴西的木材很便宜,他从南北、东西两个半球买了木材回去以后,到了德国再组装到一起,然后运到超市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说:“在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经营队伍,就是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根据他对消费者的理解,和他丰富的商品知识,他会在国内甚至全球去选择他认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
在裴亮看来,国外连锁零售商的采购能力是令我国的连锁零售商们望尘莫及的。他说:“我们本土的零售企业基本上属于坐商,坐在家门口大量的供应商来谈判,谈一个好的条款,这是目前国内零售商一个通行的做法。”
在专家看来,如果要依靠采购、赚取进销差价盈利,零售企业就要想尽办法加强经营和采购能力,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依赖出租货架、店铺资源,收取进场费用,在实质上,已经退化了成收取商业租金的“二房东”,而不是经营商品的零售商。
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说:“咱们国家有这么多的怎么说质优价廉的商品,这些商品为什么在国内不能流通,很大一块功能还不是因为现在咱们自己零售业没有采购功能。
中国的低成本推动世界零售业发展。我们自己零售业为什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自己的国家里面,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办法去采购,还不就是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来,咱们国家零售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半小时观察:
曾经买过外贸产品的观众可能会有一个体会,那些看起来品质非常好的日用品价格却一点不高,甚至比大商场的同类产品要便宜很多。赔本的生意商家当然不干,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打算出口的产品卖出如此低的价格呢?看了我们的节目您或许会明白,原来不是制造成本太高,而是流通成本太高。
我们来看国外的零售业,都是传统的赚取进销差价模式,销售商千方百计降低费用,建立自己的采购体系,低进低出,从而实现与生产厂家、消费者的多赢;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做法刚好相反,等供货商上门,收取费用,既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不考虑代理商的承受能力,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些。这样的模式是收房租,而不是作零售。
但愿商务部能够尽快出台新的规范,既为供货商、生产厂家减负,为消费者减轻物价压力,也能让中国的零售业早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今天我们继续关注如何破解物流顽症。5月12日,我们曾经播出一期关于超市进场费的节目,商务部就此表态说,确实注意到进场费问题对于市场价格,特别是对服装、百货等商品市场价格存在影响,目前正与有关部门共同调研,并正在起草《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供销合同规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自2006年,商务部已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按照市场经济的框架在规范零供双方市场行为中作出了努力。最近,商务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共同调研这个问题。他说:“正在起草叫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的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购销合同的规范,这样两个文件。我们也委托商业联合会和连锁经营协会,对于这项政策进行有关的调研,听取行业的意见。因为这项政策关乎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的行为,也关系到政府以什么样一个视角切入到管理市场的角度之中,所以我们也正在文件的征求意见过程之中。”
就在两个规范文件的起草过程中,5月17日,21世纪农商论坛,5月18日中国安全农产流通模式创新论坛相继召开,各路专家共同关注环节多,链条长,矛盾突出的物流顽症,探讨“零供矛盾”的解决之道。在会上,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主任张育林。她说:“我觉得供应商和零售商这方面,还是应该,既然有一些政府的调解。怎么样就是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为流通服务业,给予它足够的关注,能够在一些产业政策上,宏观环境上给它比较好的环境,我觉得这才是治本的良策。
太原美特好超市:今年进场费上调10%
在5月12日的节目《进场费:一个中国式的商业怪胎》播出之后,山西省代理商联合会的成员联系到了我们。联合会的秘书长孙国强告诉我们,往年这个时候,代理商们和超市的新合同早就签完了,而今年早已过了续签合同的时候,很多会员们还迟迟没有跟太原市的美特好超市签订新一年的合同。孙国强说:“每年都在续签,但是今年突出一点
今年美特好和所有供应商谈的一点,综合费率要上调10%以上。”
孙国强告诉我们,有二百多家代理商向他反映,今年美特好超市单方面提出,对代理商收的综合费率要涨十个点,甚至更高。一个多月以来,代理商联合会召开了会议,并给美特好超市的负责人发去了要求面谈的函,但是美特好的高层始终对此没有任何回应。孙国强每天都会给联合会的会员们打电话,询问他们与超市协议的进展。孙国强担心地说:“返点涨到35个点。很多供货商生意没法做,恐怕只能清户了。”
孙国强告诉我们,美特好超市对这些代理商提出,超市收取的综合毛利,要达到产品零售价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五十,这大大挤压了代理商们的生存空间,代理商们对此是一肚子苦水。但是,在记者联系了多名代理商之后,最终只有两位同意以这种方式接受我们的采访。他们说,此前,曾经对媒体抱怨过美特好费用涨的太高的代理商已经遭到了清场。而且即便打算要退出美特好的代理商们,也仍有大量的存货和货款压在美特好手中。对于苛刻的条件,所有人都是敢怒不敢言。一位姓张的代理商说:“要是前台它的商品毛利不变的话,后台毛利增长十几个点。后台毛利加起来将近30个点。30个点以外就是像新店开业费,是不计入费率,最近开店开得比较多,所以这个费用也比较高。”而一位姓李的代理商说:“超市说给出你们方案,你们自己考虑,考虑清了过来谈,考虑不清就放一句话,清场。”
代理商们告诉我们,美特好是他们不能放弃的一个卖场。美特好是太原本土的一家连锁超市,有十三家大型综合超市,还有不少小的社区店,遍布太原市的重要地段和社区。而其他国际国内的大型综合超市,在太原市的连锁规模却不如美特好,北京华联在当地只有几家大型综合超市,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太原也只有一家门店,。虽然十个点的费用涨幅对多数代理商来说直接意味着亏损。但是,大多数太原市的代理商们却根本不敢贸然选择退出美特好。
孙国强说这是因为:“美特好一家做的特别大,其他家都和他无法抗衡。举个例子就是说,一家代理商企业销售规模 每年销售任务应该说美特好超市能完成50%,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想拿到一个品牌的代理权或者要想维系代理权往下延续,如果美特好不做,就今年就完不成任务,所以他舍弃不了。”代理商李女士说:“美特好占我们整体总销售的60%,因为店多,销量也还行,主要是店多。”代理商张先生则强调:“如果不进完不成厂家完成的销量。离开这家卖场,销售差一半。”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超市里出售的全国统一定价的大品牌商品,想在局部地区进行调价是非常困难的。由于零售价是固定的,代理商的利润空间本来就有限,如果超市大幅增高费用,代理商每卖一件产品都会亏损。代理商李女士说:“涨价是不允许我们随便涨价的。因为他有个全国一个统一零售价,你不可能就是你山西太原高出其他城市。”孙国强强调:“现在我的会员已经反映,已经有不做,厂家全国统一价格,大品牌,全国统一价格,调不了价格,美特好要求强行必须要涨,那没办法退场。”
对于一些小品牌以及价格浮动比较灵活的产品,经销商们就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把超市收的费用加到成本里来,来保证自己不亏损。这位供货商告诉我们,美特好提出的新合同中,要求供货商给它留出的综合毛利涨了十五个点,达到了五十个点。也就是说,超市在前台赚取的差价利润和从经销商一方收取的费用,加起来要占到产品零售价的一半。如此之高的费用,代理商说他们只能通过加高最终零售价来消化。张先生强调:“今年大大提高综合的毛利,涨了大约15个点左右。”
这位经销商给我们算了笔账,表面上看来美特好超市的综合毛利加了十五个点,但是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价格的涨幅会超过十五个点。美特好超市原先收取的综合毛利是35个点,那么经销商在给超市交完费用后拿到三十个点,厂商拿到剩下的35个点,假设一个十元钱的商品,厂商、经销商和超市分别赚走3.5元 3元 3.5元。如果超市的综合毛利由35个点增长到50个点,那么即便厂商和经销商的绝对毛利不变,仍然赚取3.5元和3元。但是,按照合同,超市要拿走百分之五十的综合毛利,相当于厂商和经销商的收入之和,总共6.5元,这时产品的售价已经从10元变成了13元。张先生说:“美特好的综合毛利调整以后,在厂方价钱不变,供应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它的零售价就到了13块钱。”
进场费为何年年高?
超市的综合费率上调10%,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在经过厂商、经销商和超市三道利益关口之后,最终的结果是商品售价上涨了30%。这个结果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经销商而言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结果。我们看到美特好超市在当地占有渠道的优势,和经销商谈不拢的结果就是产品清场。这让经销商敢怒不敢言。美特好超市为什么一定要加价呢?接着来看调查。
那么美特好超市是否真的像代理商们说的那样,今年的综合费率要增加十个百分点呢?记者以新进场的保健茶饮品代理商的身份,来到了美特好超市的采购部门。向一位采购了解进场的条件:“进店费用是一店两万。还有新品一个一千五,一个店一千五,一个单品。我们家一共13家大店。今年返点要涨10.5点。都涨到35%。”
这位采购人员所说的35个点,只是对经销商收取的费用,还不包括超市从进价到最终零售价赚取的前台毛利。一些经销商说,按照今年的合同,一些保健品和冲调饮品,加上前台毛利,美特好要赚取此类产品最终零售价的百分之四十五到五十。对此他解释说:“因为进价和售价之间的毛利,我也给你签在合同里,我们要的毛利高。”
孙国强告诉我们,快两个月过去了,目前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经销商与厂商签订了新合同,其他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在观望,谈判,几乎每天都要接到美特好的催促,但是美特好对条款的涨幅始终没有丝毫的让步,对费用上涨的原因也没有任何的解释。孙国强担心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签订了这个协议,太原市的其他超市可能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情况也曾经发生过。他介绍:“2005年的时候美特好第一次提出综合费率上涨六个点的时候,我和其他超市,另外一个综合超市的总经理沟通过这个事,他说如果美特好涨的这个费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涨。因为他举了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给美特好也供货,给我这儿也供货,我这儿是四个点,他那儿十个点,造成美特好有充足的子弹来搞促销,搞活动,作为他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这样一来美特好一旦落实这个以后,可以说太原市所有大型超市纷纷效仿,纷纷推出类似的政策。”
而很多的经销商则认为,对美特好在规模逐步扩大之后,对供应商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代理商李女士说:“在你刚刚一个店两个店的时候,我们是很好公平合作的,当你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你这样去对代理商,很不公平,店大欺客。”
带着经销商们的疑虑,记者再次来到了美特好的总部,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董事长储德群出差了。我们随即拨通了储德群的电话,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记者:如果是非得要签这个合同的话,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可能只能通过涨价的方式来继续跟您维持合作,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储德群:实际上涨价的话,我也卖不动,他也卖不动。
记者:但是他有一些人,可能他不涨价的话,他毛利的空间也就没有了。
储德群:对,这样的话你就退出就好了。我因为原来我们美特好没有物流,没有建过物流中心,从当地供应商、批发商、二道贩子进货我们今年要增加50家店,我们建了物流中心。现在我们想自己直接从厂家进货。
而许多代理商认为,美特好给出的想让供货商大量退场的理由并不成立,由于几千种商品长期依靠经销商供货,超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几百种产品建立起物流体系,辞退大量的代理商。陈立平强调:“超市这么多商品,通常几万个品种,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个非常完善采购体系,建立一个物流体系,我觉得这是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实现。”
专家告诉我们,在目前只要出租货架就可以收取进场费赚钱的状况下,企业对自己的商品周转效率并不关心,周转速度慢了,每一批商品要加上比较高的毛利才能实现利润。陈立平介绍:“经营成本在上升,而商品周转不起来,这一点我觉得是咱们国家超市当中一个普遍现象。商品完全周转不起来,周转不起来以后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成本上升,所以成本上升这个结果就会导致超市开始崇拜,以毛利率崇拜毛利率。”
滕斌圣介绍:“沃尔玛的周转率一年七次,也就是说每一个东西卖,它的利润率是百分之零点几,加价,但是资金一年周转七次,然后一年才能够有3%的利润,而国内企业一个东西平均一年才可以卖掉,你就是,这一个东西你就要加价百分之几,你才可以有足够的利润率。”
在我国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存在着一些当地的超市品牌市场份额很高,甚至有些形成了垄断的情况。这与一些地方对当地企业施行保护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在部分二三线城市,一些当地的超市形成了很强的连锁规模,占据了当地的零售渠道资源之后,当地的供货商也不得不通过这些超市系统来经销自己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也大大地减少了。
专家建议,为了保护一个地区零售生态的平衡,应该通过一些立法的措施,防止大规模的零售店的过度发展,进而利用自己的渠道资源对供货商滥用优势地位。
陈立平介绍:“大型店一大了以后必然要行使优势地位,同时也滥用优势地位。所以这里边当中各个国家在大型店当中推出很多法律,像日本过去大店法,大店法虽然废止以后,又用选址法来替代它,美国没有直接干预大店法这样的法律,但是各州县有大量的法律,像城市规划法,等等来限制大型店的发展。法国的非常情况突出,法国家乐福的国际化就是因为当地法律本身来限制家乐福这种大型店在法国的发展。”
为什么一袋奶粉国外超市卖价比国内便宜一半
在经销商和超市的博弈中,经销商总是相对弱势,为了换取销售渠道不得不忍气吞声。但让步总是有限度的,否则要么涨价、要么清场。那么怎么办呢?
他叫余良辉,是浙江浪莎控股集团的营销总监,主要负责国内市场业务。他告诉我们,目前,浪莎集团在国内市场上都是与各省区的代理商进行合作,从2005年开始,浪莎集团就已经停止了与国内连锁超市直接供货的业务。余良辉说:“大卖场这一块也是涉及到费用相对来讲比较高,
店庆费、进场费、还有物损费,这些都涉及到比较高,像物损费这一块的话,它可能需要几个点,好几个点,三个点、五个点,这些状况都会存在的。那这个东西的话,本身可能是由于它自己卖场所造成的管理不善等等方面原因,这些的话都会摊到我们的供应商的身上来。”
而除了这些能叫得上来名目的各项费用之外,更还有一些隐性费用。余良辉说:“隐性的费用可能跟客勤这一块,平时跟采购或者其他方面沟通,或者为了便于结款,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能都会比较大,所以说我们还是最终放弃这一块。”
也就是在与国内超市停止直接合作的2005年,浪莎集团开始尝试与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Pri-mark等国际连锁超市零售商合作。翁荣弟说:“他是没有什么进场费,像沃尔玛,他们没有那么多费用,没有那么多隐性费用。”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现代连锁超市对所卖商品都是自己采购,主要是采取包购包销的方式,不存在收取进场费的问题,而这也是国内外现代连锁零售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翁荣弟解释说:“国内的商超是这样的,不保证你的销售额的,是卖掉之后再结款,像出口的话,五万,十万的,卖不掉跟浪莎是不搭界的,但在国内是以实际销售来结款的。”
与国内的连锁零售业不同,国外大型连锁超市依靠先进的采购技术和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从世界各地以最低成本采购各类商品,然后靠赚取差价获得合理利润。
浪莎控股集团国际代理部部长李玉英说:“他们一般就是样品先过来询盘,配套一些资料,电子版,先是样本询盘,竞价,对比一些价格,包括验厂的要求,全部配套资料过来,如果价格合理,开始订单操作。”
李玉英在浪莎集团专门负责开拓国际市场的业务。她告诉我们,在与这些国际连锁超市合作的时候,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对产品质量把关的过程。李玉英介绍:“社会责任验厂,环境验厂,质量验厂,这些验厂的硬件条件,我们是要达到的。他们会派人来看,会有第三方验厂,有一次验厂、二次验厂通过,多少分支机构,多少分支需要重验。验货的时候,全堆好,一排排,指定不规则,这一项,那一项,按照比例来抽查。”
严把质量关、确定好合作对象之后,这些国际零售巨头们就开始下单、大批量采购。由于他们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赚取差价,所以大批量采购,成为他们获取利润最主要的杀手锏。
翁荣弟介绍:“五个货柜,十个货柜,他的量还是蛮大的,大的货柜是两到三万打,一般的话,五万到十万打, 几十万打的也有,是我们国内的模式采购量的五倍到十倍。”
由于数量较大,再加上出口退税的因素,这样就使国外零售巨头们在采购价格上就领占先机。翁荣弟说这几乎可以带来5到10个点的利润空间。
除此之外,回款的方式与速度也是国外零售巨头低价采购的法宝之一。翁荣弟解释:“如果国外和国内这种回款速度不一样,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肯定也不一样,最起码是五个点以内是有的。”
在国内,连锁超市一般会在销售完商品之后再给供货商结款,这样会占据供货商很大一部分资金量,而国外连锁超市由于采取包购包销的采购方式,一般都会在承诺的期限内准时结款。翁荣弟说:“国外据我了解,供应商把货送到超市的时候,马上金融机构马上就会配套上来,会马上把钱兑给你。中国没有这个供应链,全部由供应商来承担。生意做得越大,资金压力越大,银行又跟不上,所以呢有些时候是望而却步吧。”
翁荣弟告诉我们,把出口退税、大批量采购、回款方式等综合因素考虑在内,就使国内外在采购价格上相差至少15%以上。
除了直接和生产厂家直接合作之外,国外连锁零售商们还有另外一种采购方式,通过和国内外的外贸公司的代理商一起合作。他叫华东,在浙江义乌做了7年的外贸进出口生意,主要负责为德国的外贸公司提供各种日用品,然后再由德国的外贸公司向德国的“阿迪”等许多大型连锁超市供货。华东告诉我们,不管是他的公司还是德国的外贸公司都是德国大型连锁超市在全球采购体系的一个小小的分支链条。他介绍:“他本身如果要采购,要组建一个采购团队也需要这么大一个开支,那么现在他不需要这么大的一个开支,他只是把原来他自己应该付的这部分变成了利润,付给德国的进口商或者中国的贸易公司,那实际上对他的成本来说并没有增加。我们这边整个的人员的开支应该比德国要低一些,通过我们这边的团队去工厂里这样来控制质量和交货期。”
华东告我们,他从义乌为德国的外贸公司供货,利润率为5%—10%之间,其中包括包装费、贴牌费和运费,而德国贸易公司这一环节的净利润也只是在5%—10%之间,每个环节的加价率都不高,进入超市之后也没有任何的进场费。这是华东在上个月去德国的时候拍到的图片,我们看到一盒600克的雀巢奶粉在德国的超市中才卖5.85欧元。华东说:“600克的是5欧元,大概是52块钱。中国这个应该在八九十块钱。”
华东告诉我们,能够在德国买到比国内还便宜的产品,主要得益于德国大型连锁超市庞大的全球采购体系。华东说:“他采购一把花园的工具的时候,这个铁制品,原来是在中国买的,现在已经不在中国买了,现在是在越南买,越南买了铁的部件,为了节约仓储费和运输的成本,他只会在越南买铁的部件运到德国。他的木杆是从巴西买的,因为巴西的木材很便宜,他从南北、东西两个半球买了木材回去以后,到了德国再组装到一起,然后运到超市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说:“在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有一支非常重要的经营队伍,就是采购人员,采购人员根据他对消费者的理解,和他丰富的商品知识,他会在国内甚至全球去选择他认为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
在裴亮看来,国外连锁零售商的采购能力是令我国的连锁零售商们望尘莫及的。他说:“我们本土的零售企业基本上属于坐商,坐在家门口大量的供应商来谈判,谈一个好的条款,这是目前国内零售商一个通行的做法。”
在专家看来,如果要依靠采购、赚取进销差价盈利,零售企业就要想尽办法加强经营和采购能力,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消费者。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依赖出租货架、店铺资源,收取进场费用,在实质上,已经退化了成收取商业租金的“二房东”,而不是经营商品的零售商。
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说:“咱们国家有这么多的怎么说质优价廉的商品,这些商品为什么在国内不能流通,很大一块功能还不是因为现在咱们自己零售业没有采购功能。
中国的低成本推动世界零售业发展。我们自己零售业为什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自己的国家里面,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办法去采购,还不就是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来,咱们国家零售业本身出现了问题。”
半小时观察:
曾经买过外贸产品的观众可能会有一个体会,那些看起来品质非常好的日用品价格却一点不高,甚至比大商场的同类产品要便宜很多。赔本的生意商家当然不干,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打算出口的产品卖出如此低的价格呢?看了我们的节目您或许会明白,原来不是制造成本太高,而是流通成本太高。
我们来看国外的零售业,都是传统的赚取进销差价模式,销售商千方百计降低费用,建立自己的采购体系,低进低出,从而实现与生产厂家、消费者的多赢;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做法刚好相反,等供货商上门,收取费用,既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也不考虑代理商的承受能力,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过得舒服些。这样的模式是收房租,而不是作零售。
但愿商务部能够尽快出台新的规范,既为供货商、生产厂家减负,为消费者减轻物价压力,也能让中国的零售业早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