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新车上市:浅谈汽车市场和价格的关系
- 下一篇:车辆常见故障的判断及处理
对安全气囊的几大认识误区
安全气囊现在几乎已经在所有车上普及,更何况在许多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没有它,车就不安全了。但事实是:安全气囊在汽车被动安全性能方面依然处于辅助地位。
要正确认识安全气囊,先要化解一些普遍存在消费者心里的几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没有安全气囊的车不安全。
这需要归功于汽车厂家对安全气囊作用的盲目扩大,把真正的“主角”安全带给放到“从属”的位置。使得许多消费者认为有了安全气囊,安全带的作用就不大了,因此就出现了当发生正面碰撞时,没有佩戴安全带而被安全气囊猛烈弹出所伤的情况。
实际情况是:安全气囊是在安全带的作用下辅助保护驾驶者的安全,正确使用安全带可以避免严重身体损害,而安全气囊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头部、胸部损伤。清华大学汽车碰撞测试中心曾做过安全气囊对乘员保护能力的测试,在同等碰撞条件下假人受伤程度依次是(由优到劣):使用安全带并配合气囊>仅使用安全带>仅使用安全气囊>不使用安全带且无气囊。
误区二:安全气囊越多越好。
现在安全气囊在车中的确起到了更多的保护作用,除了我们最为熟悉的前排双气囊,侧面保护气囊、侧面保护气帘等都在一些高级车型中成为标准配备。最近美国天合(TRW)汽车公司更是开发出了面向敞篷车的座位嵌入式头部保护安全气囊,从今年开始在欧洲汽车厂家产品中配备。
那么气囊是否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又要提到最为有效的安全带。如果没有佩戴它,那么你在发生事故时,那怕没有因为碰撞而受伤,也会因为气囊的弹出导致伤害,因为安全气囊起到保护的过程是一个“爆炸”的过程,这下面会进行分析。所以,佩戴了安全带,驾驶位置适当,才能享受到安全气囊提供的最大保护。误区三:安全气囊是软的
看到工作完后软绵绵的安全气囊,许多人会觉得安全气囊很软,而且因为内部充斥的是气体,更给人一种像气球一样的软性感受。但是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的展开是一个类似“炸弹爆炸”的过程,如爆米花一样,从很小的一粒玉米粒开成很大一个球型物体。当然,安全气囊在膨胀到最大后会迅速衰减,变成一个空气囊。
那么这个爆炸速度是多少呢?约20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对于人体任何部位都会导致致命伤害。而且一般汽车从碰撞到结束的过程只有0.1-0.2妙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气囊必须发挥作用,只有速度非常快,从而导致弹出的力量也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副驾驶的位置在儿童或者孕妇乘坐的时候要关闭安全气囊。因为他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弹出速度,会导致死亡。
误区四:安全气囊都一样
虽然安全气囊的样子都一样,但是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地提高与改进。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使用双级安全气囊系统。顾名思义,双级安全气囊系统是指能根据撞击强度的大小来调节气囊自身的伸展幅度,在正面碰撞发生时对驾驶员和前座乘客起到最佳保护作用。而普通单级气囊则无此功能。所以不要光看车型是否配备了安全气囊,还要了解一下到底用的是什么类型气囊。
此外,还有一种智能安全气囊也已经得到开发,其是在普通型的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探测出座椅上的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他们系好的安全带以及所处的位置是怎样的高度,然后通过采集这些数据,由电子计算机软件分析和处理控制安全气囊的膨胀,使其发挥最佳作用,避免安全气囊出现无必要的膨胀,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安全作用。
误区五:出了车祸气囊不弹出是质量问题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误区。已经有不少的各种车型在发生重大事故时气囊没有弹出,如果这些都是质量问题的话,那么安全气囊就不能批量生产,必须一个个测试,但问题是,安全气囊使用一遍后就报废了,怎么检测?
所以,只能看安全气囊的打开是如何定义的,气囊就不能批量生产,必须一个个测试,但问题是,安全气囊使用一遍后就报废了,怎么检测?
所以,只能看安全气囊的打开是如何定义的,不幸的是,这些定义与测试都是在标准状态下做出的,也就是说,面对错综复杂的车祸起因和环境,作为通过感应器而做机械反应的安全气囊的确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由此引出了无数问题。
从理论上讲,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度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公里/小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而且这个车速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在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必须高于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另外,由于现在汽车前部都设计有碰撞缓冲区,能够缓冲碰撞的事故,特别是翻车,钻入卡车尾部等事故,气囊有时不会打开。即使打开,也是因为事故特别严重而导致人员死亡。
总而言之,安全气囊我们需要从认识上“摆正”其在配置上的位置,对安全带进一步重视才能最大保证你在发生车祸时的生存几率。